玉米真菌性病害—纹枯病

一、为害症状:
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,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,也可为害茎秆和叶片。
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-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,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。由下向上蔓延扩展。果穗发病后秃顶,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,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。
二、发生因素:
1、寄主抗性: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。生育期长的中晚熟品种发生时间长,病情较重。
2、环境:气温在20℃-30℃之间、多雨利于发病。
3、栽培:玉米连作,播种过密,施氮过多,发病重。单作比间作发病重。地势低洼,排水不良,土壤湿度大的田块,发病重。
三、防治方法:
1、农业防治:
(1)选用抗(耐)病的品种。
(2)实行轮作,合理密植,降低田间湿度。
(3)合理施用氮肥,增施磷、钾肥。
(4)发病初期摘除病叶,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。
(5)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,铲除田边杂草,消灭越冬菌源。
2、药剂防治:
(1)用种子重量0.02%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-48小时。
(2)玉米抽雄期喷5%井冈霉素AS1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WP500倍液,或40%菌核净WP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WP600倍液,或50%乙烯菌核利WP1000-2 000倍液,或50%苯菌灵WP1500倍液,或50%腐霉利WP1000-2000倍液,或50%退菌特WP800-1000倍液。
上一条:玉米真菌性病害—锈病 |
下一条:玉米真菌性病害—灰斑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