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真菌性病害—小斑病

一、危害症状:
别名:玉米斑点病。以抽雄、灌浆期发病重。主要为害叶片,但叶鞘、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。叶片:叶片上病斑小,但病斑数量多。初为水浸状,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,边缘颜色较深,椭圆形、圆形或长圆形,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,形成较大型枯斑。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,向上蔓延、扩展。
二、发生因素:
1、环境:
发病适宜温度26-29℃。玉米孕穗、抽穗期降水多、湿度高,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。
2、栽培:
(1)低洼地、过于密植荫蔽地、连作田发病较重。
(2)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。
三、防治方法:
1、农业防治:
(1)选用抗病品种
(2)适时播种,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。
(3)施足底肥,适期、适量合理追肥,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。
(4)发病制种基地实行大面积轮作,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,减少初侵染来源。
(5)集中清理底部病叶,带出田外处理。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。
(6)病田应实行秋翻,使残余细小的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。
2、药剂防治:
发病初期喷50%好速净WP1000倍液,或80%速克净WP1000倍液,或75%百菌清WP8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WP600倍液,或25%苯菌灵EC800倍液,或50%多菌灵WP600倍液。隔7-10天喷1次,连续2-3次。
上一条:玉米真菌性病害—弯孢霉叶斑病 |
下一条:玉米真菌性病害—大斑病 |